校企深度融合,開創人才培養新局面
麗江文化旅游學院信息學院前身為云南大學旅游文化學院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在19年的發展中,由于學校地處邊遠地區,受地域和地方發展狀況限制,導致IT類專業培養出現瓶頸。2017年信息學院共有計算機科學與技術、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電子信息工程、應用統計四個專業,在校生700余人,處于信息學院發展的低谷。信息學院何去何從,如何打破瓶頸,成為信息學院發展中的重大難題。
為打破瓶頸,搞好專業發展,信息學院針對地處邊疆和IT行業發展滯后的現實情況,開展綜合教學改革,尋求專業辦學的新途徑,將學校教學與企業深度融合,開創人才培養新局面。
一、頂層設計,科學謀劃?
2017年信息學院認真研究面臨的困難開展調研,力求尋找解決發展瓶頸的途徑。2018年1月,在分析國家IT行業發展和社會需求、校情、師情、學情后,信息學院與時俱進地制定了《云南大學旅游文化學院信息學院五年發展規劃綱要(2018-2022)》(以下簡稱《綱要》)的綱領性文件。
制定“一個中心,兩項措施,三個專業群建設,四個加強,五年初見成效”的五年發展規劃。在三個專業群建設中,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和軟件工程兩個專業合并建設“軟件技術”專業群;物聯網工程和電子信息工程兩個專業共同建設“物聯網工程”專業群;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和應用統計學統一建設“大數據應用”專業群。三個專業群建設與當前IT的發展熱點一一對應,目的就是用新技術改造傳統專業,引領教學改革發展方向,引導傳統專業向新工科專業發展。
《綱要》指出通過應用型本科教學改革,爭取經過5~10年的努力奮斗,建成云南省“計算機類專業應用型本科辦學示范性教學基地”,在同類院校中脫穎而出。
二、改革創新,重構計算機專業辦學模式?
根據學院的實際條件和所處環境,信息學院進一步開拓創新,改變傳統辦學模式,將校企合作推進到校企深度融合。
分別于2018年和2019年與北京中關村軟件園簽署合作辦學協議,軟件工程(協議期為2018年9月-2025年8月)和數據科學與大數據(協議期為2019年9月-2026年8月)兩個專業采用“3+1”模式。前“3”年在學校培養學生的人文素質、學科基礎和專業素養,由軟件園工程師開設軟件開發和大數據技術課程,工程實踐教育貫穿始終;最后“1”年,學生前往北京中關村軟件園參加實訓與實習。學生畢業時各項考核合格后,除獲得畢業證書和學位證書外,還可獲得《中關村軟件園軟件工程師證書》。
2020年與中科院創新孵化投資有限責任公司簽署合作辦學協議,在未來幾年招收人工智能專業方向學生。該專業方向采用與中關村軟件園“3+1”模式相同的方式進行人才培養。
這類模式以建設邊疆特色計算機專業為目標,人才培養與企業的工程實踐教學體系深度融合,在小學期(前3年每學期增加2周)由企業工程師講授軟件開發技術、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和人工智能專業系列課程、職場認知、綜合實踐、企業創新創業教育等,最后1年學生到IT企業實訓實習,一條龍培養學生的專業能力和實踐動手能力,為學生就業搭建直通車。
通過上述工作,開展了云南省民辦本科院校IT專業辦學模式的一次深刻變革,與國內頂尖的IT企業和科研院所合作,重構邊疆民辦高校計算機專業辦學模式,實踐“學?;A學習→IT企業實訓實習+畢業設計”的專業辦學理念,從根本上保證了學生技術應用開發的能力培養和人才培養的質量。
三、重構邊疆民辦高校計算機專業人才培養體系?
(一)圍繞培養專業核心能力,重構計算機專業人才培養方案
按照新工科建設要求,圍繞計算機專業核心能力,參照教育部《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類教學質量國家標準》(以下簡稱《國標》)要求,重構培養計算機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全面指導計算機專業建設。措施如下:
1、厚基礎:首先,提高數學基礎和物理課學分以強化數理基礎,解決學生因數理邏輯思維和推理能力弱的問題。
2、強能力:提高專業課程高階性,提高專業核心課教學要求,使教學內容涉及到CPU設計、編譯器設計、操作系統設計、傳感器設計、嵌入式系統設計和軟件設計的深度,解決學生專業能力弱的問題。
3、重應用:首先,增加實踐課學分,軟件工程和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專業達到總學分的49.2%,其他專業達到40%以上。 其次,提升專業學習挑戰度,1個必修學分的程序員、網絡管理員等初級資格證書考試促學生掌握基礎知識,基本理論和基本能力——“三基能力”。
4、架橋梁:首先,人才培養方案融入企業工程實踐、職場認知、綜合實踐和企業創新創業教育的教學體系,有效解決傳統計算機專業人才培養中理念落后、知識陳舊、技術落伍、實踐脫節等問題。其次,提升課程創新性,突出“設計技能”培養。對于軟件工程和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專業在小學期(每學期2周)中由軟件園一線工程師講授軟件開發技術系列課程;其他專業引入企業元素,聘請IT企業工程師講授專業實訓課。
(二)錨定專業認證,以《課程標準》為準繩,以行業要求為標準,培養應用能力強的專業人才
以《國標》為參照,以IT行業要求為標準,以工程教育認證為目標,為每門專業課制定《課程標準》,設置專業課教學的最低要求,保證本科水平。
1、針對IT行業特點,在所有專業導論課中解決熟練運用計算機的問題。如打字速度要求,熟練運用辦公軟件撰寫文件,熟悉計算機的基礎操作等等。開展金手指計算機技能大賽,獎勵優勝者。使學生初步體會和理解什么是計算機。?
2、根據以成果為導向(OBE)的工程教育理念,所有含實驗的專業課必須完成2000行代碼當量的實踐訓練,四年超過《國標》要求的2萬行代碼。 作業、實驗和設計環節由教師組織檢查和答辯,要求在計算機上通過調試。
3、由IT企業工程師講授的軟件技術、大數據技術、嵌入式系統設計和嵌入式系統設計等系列課程,按照行業標準,采用任務驅動和案例教學方式從入門到高階課階梯式地逐漸展開。學生從零開始一步步地提高應用系統設計、大數據分析、嵌入式系統應用能力。
4、在三年級,布置給學生1-2個有一定復雜度的企業研發項目,進一步培養學生軟件系統綜合設計能力、大數據分析計算和嵌入式系統設計能力。
5、第四年,對“3+1”模式的專業采用“師徒制”到軟件企業實習,使學生在真實場景中學習和參加軟件項目開發、大數據分析計算和人工智能技術應用;對于非“3+1”模式的專業,則做好畢業設計和畢業實習安排,從而完成學生到計算機專業人才的嬗變。
通過落實《國標》的人才培養要求,落實工程教育認證的各項指標,在實驗、設計和實習各個環節中細化課程教學,嚴格過程管理,培養工程素養,提高課程教學、教學質量和人才培養質量三個達成度,培養出優秀的IT行業人才。
(三)破解地域限制和資源劣勢,營造IT育人生態環境
為突破地區環境劣勢,信息學院與中關村軟件園深入合作建設“云南大學旅游文化學院·中關村智酷IT技術研發中心”。充分利用麗江這張名片,依托優質的軟件園和學校辦學資源,引入北京中關村區域大數據、軟件測試、軟件開發等相關企業項目進校園,在校園內建設“工程實踐研發中心”,即新“園中園”建設;構建學生實踐能力培養平臺,活躍校園IT產業和技術育人氛圍;構建專業教師工程實踐培養平臺,提高教師工程實踐能力,培養“雙師型”教師。進而吸引中關村規模以上IT企業落戶麗江,逐步形成服務外包、技術研發、產品生產和銷售一條龍的產業基地,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 ?
四、加強師資隊伍建設,確保教學質量穩步提高?
要保證計算機專業教學質量和人才培養質量,教師是關鍵因素,一個重要任務就是建設一支高水平師資隊伍,信息學院借助內外部優勢資源加強師資隊伍建設?
(一)開展教師“專業能力提升工程”,支撐人才培養質量
實施教師“專業能力提升工程”,對不同專業的教師做出不同要求。對計科和軟工專業的教師,要求學習CPU、編譯器和操作系統等設計,由校內專家講CPU設計;對電子與物聯網專業的教師,除完成CPU設計外,還要設計傳感器模塊;其他教師則要求進行中型軟件設計和科研等。
選派教師到華中科技大和北航學習CPU和操作系統設計,到IT企業學習大數據、軟件開發、物聯網、人工智能技術,聘請達內集團和軟件園大數據工程師到校進行大數據和區塊鏈技術培訓等。聘請工程教育認證做得好的高校教授傳授經驗。與中科院、中國科技大和云南大學的專家教授洽談教師培養計劃等。
(二)企業教師、外聘教授和專業帶頭人助力師資隊伍建設
來自軟件園一線軟件研發工程師給學生上課,引入企業元素,融入企業觀點,講授行業知識,一攬子解決了觀念落后、知識陳舊、技術落伍、實踐脫節等問題,為學院人才培養解決亟需的“雙師型”教師。
聘任高校退休教授做專兼職教師給本科生上課,聘任中科院、中國科技大和云南大學的專家教授擔任專業帶頭人,指導專業建設和發展,優化了師資隊伍年齡結構和職稱結構,形成老中青互補、職稱結構合理的教師隊伍。
(三)教研和科研反哺教學,教學質量穩步提升
近幾年來,教師完成了多項教研和科研項目。三門專業基礎課被列為校級一流課程建設項目,三個項目獲“教育部產學合作協同育人”立項,教師主編的多本教材已用于教學,教師參加省級以上專業教學競賽獲得較好成績。
自全面深化教學改革以來,教師參加上述教研活動和培訓130多人次,教師更新了知識、提升了能力、開拓了視野。至2021年信息學院建成校級“IT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一個,在職教職工70人,其中教授8人,副教授23人。云南省省級教學名師1人,昆明市有突出貢獻優秀專業技術人員1人。教職工近年來主持科研項目30余項,發表論文140余篇,其中SCI、EI、中文核心期刊共36篇。 近幾年70多團隊在數學建模、藍橋杯、“互聯網+”創新創業競賽中分別獲得國家級、省級獎項。 2020年7月,軟件工程專業作為學校王牌專業在騰訊網上展播?!靶畔W院綜合教學改革”獲學校2020年度教學成果一等獎。2021年,學?!癐T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和“計算機科學重點學科建設”項目獲得學校立項。
上述措施使師資綜合素質明顯提高,教學質量穩步提升。參加“計算機軟件資格水平考試”的學生數量大幅度增加,信息學院學生在最近兩次軟考中累計參加人次達到800人左右,占老生的66.7%。13名獲得中級資格,130多人獲得初級職業資格證書,其中軟件工程專業一名2018年級學生已通過“軟件系統架構師”的高級資格證書。在藍橋杯競賽中,29名學生分獲省賽一、二、三等獎,其中1名學生獲國賽二等獎,2名獲國賽優秀獎。兩個學生團隊獲數學建模省級三等獎。 2019年考研實現零突破,2020年學生在IT行業就業率提升21%,2017級畢業生在IT行業對口就業率從原來的3%增加到24.1%。2018級軟工專業113人已經全部對口就業,占到信息學院畢業生399人的28.3%,若考慮到其他專業286人的就業情況,學生就業質量將大幅度提高已成定局。
五、“三全育人”促進學風建設,培養又紅又專的計算機人才?
新人才培養體系“以學生為中心”,加強學生學風建設,努力培養又紅又專的IT人才。
(一)多措并舉抓學風建設,鼓勵學生成長成才
四年來,先后聘請了中科院、雙一流大學教授、軟件園和IT企業的工程師、校內專家等頂尖人才為學生開設40多場前沿技術、學習方法和勵志講座:“你的大學如何過?”、“如何學習數學物理?”、“企業需要什么人才?”、以及物聯網、區塊鏈和人工智能等前沿技術講座。
激勵學生樹立遠大志向,把讀大學與“中國夢”密切聯系起來。把大學讀好,使自己掌握生存本領,具有工作能力,具備發展基礎,使自己成為人才。做大事,謀大局,培養健全人格,為國家的IT技術和產業發展做出自己應有的貢獻。
(二)營造成才環境,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專業能力
1、制定獎勵政策,鼓勵學生考研、考證和參加專業競賽。
2、通過“三全育人”營造有利于學生成長成才的大環境。
(1)在課堂教學中開展課程思政。
(2)召開考研動員會,為學生考研組織英語、數學和專業課輔導班,為學生考研創造條件。
(3)進行金手指計算機技能競賽,鼓勵學生參加藍橋杯競賽、互聯網+創新創業大賽、全國計算機設計大賽、云南省計算機作品賽、數學建模競賽等。
綜上所述,通過重構計算機專業人才培養體系和實施一系列教學改革措施,使我校計算機專業辦學取得初步成效,2020年12月,上述工作獲得學校優秀教學成果一等獎。
信息學院“一個中心,兩項措施,三個專業群建設,四個加強,五年初見成效”的五年發展規劃實施,使信息學院實現了從計算機科學基礎研究到計算機科學前沿技術研究的轉變,擁有了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軟件工程、物聯網工程、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五個本科專業,在校生人數1700余人。
七、“3+1”模式的軟件工程專業學生全部就業,形勢喜人
截止2021年8月,信息學院教學改革取得初步成效。與中關村軟件園合作辦學的2018級軟件工程專業113人已全部進入企業實習,專業對口率達100%,其中有93人在國企、央企或上市公司實習,達到實習崗位的82.3%。學生實習薪資在3000元/月~4500元/月之間。
下面是軟件工程專業實習情況簡介。
1、企業招聘宣講
?
圖一 中科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實習線上招聘宣講
?
圖二 亞信科技集團實習招聘線上宣講
?
?
圖三 中電金信科技集團有限公司實習招聘線上宣講